• 消息
  • 活動
  • 產業概況
    • 產業概況
    • 研究報告
  • 影音
  • 廠商資訊
  • 關於我們
    • 關於台灣
    • 關於本專案
    • 關於國際貿易局
    • 關於中衛
    • 關於外貿協會
  • 買主訊息
  • 正體中文正體中文
    • EnglishEnglish
    •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 РусскийРусский
    • Bahasa IndonesiaBahasa Indonesia
    • Tiếng Việt NamTiếng Việt Nam
2030 科技大趨勢/勾勒2030年台灣未來形貌 創造經濟新局
2019-01-19
機械業表現續寫新高 今年可望持續向上爬
2019-01-19

566家企業智慧製造大盤點:誰是最佳工業4.0企業?

2019-01-19

F1賽道上,法拉利車隊維修站為進站車手換胎,「嘶~」的幾聲,工作團隊手持氣動套筒扳手秒拆裝,車手猛地緊催油門再度上陣。

講究速度與安全的法拉利車隊,維修工具自然選用頂級品。而他們用的套筒扳手,就是來自台灣一家中小企業──銳泰精密工具代工生產。

位於台中市太平區,年營收約五億元的銳泰,公司創辦三十五年來,就只生產套筒扳手。為了把單一產品做到極致,董事長游祥鎮很早就導入對生產有助益的科技工具,像企業資源計劃(ERP)、自動倉儲、託外加工管理系統等,甚至八年前就建置即時監控產線的戰情室。

只剩兩年時間!
不往智慧化轉型,將被淘汰

即便這樣,這家隱型冠軍還是遇上難題。首先,長尾效應改變品牌與通路商下單模式。「以前都大單,一次上萬套,現在一次300到500套,甚至只下十套也常見,」游祥鎮無奈搖頭。

可別以為套筒扳手製造簡單。游祥鎮細數,光材料就有1千多種,可加工成3千多種尺寸、長度,而產品型號也達3萬多種。少量多樣的結果,就是疲於換線生產與物料管理。

其次,還有常年配合的委外加工廠家數,近年急速縮減的問題,「不是第二代不接,就是受不了一堆小量急單,乾脆收起來不玩了,」游祥鎮說。

銳泰並非個案,這是全台廣大中小型製造業都面臨的挑戰。還有雪上加霜的,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講座教授簡禎富觀察,隨著企業普遍走到傳承階段,公司內的領域專家和老師傅也陸續退休。

加上國際大廠開始透過工業4.0推動製造平台化,並從中積極吸納製造端知識,進而強化產業生態系統的掌控,汰弱留強縮短供應鏈。簡禎富在剛出版的新書《工業3.5》預言,「企業主現在不將自身的製造優勢及管理經驗,數位化並整合,曾經擁有的核心競爭能力,未來就會落入別人手中。」

“「我估計只剩兩年,」漢翔航空總經理林南助也預測,台灣中小企業若不開始工業4.0,就會被淘汰。”

該怎麼做?
最關鍵是領導人要有決心

但問題是,中小企業的智慧製造該怎麼做?

“「工業4.0一定要務實,要先摸清楚自己的狀況,」堪稱國內工業4.0倡議先驅的上銀董事長卓永財劈頭就說,尤其是中小企業,在資源有限下,不可盲目躁進。”為了解國內企業目前在工業4.0的現況,同時提供企業自我診斷,《天下》特別與中央大學企管系系主任呂俊德合作,採用德國慕尼黑應用科技大學授權的問卷,對國內製造業進行了一場規模前所未見的「工業4.0大調查」。

結果發現,四年前的此時,《天下》以「德國的章魚戰略」封面故事,將工業4.0介紹給國內企業後,這個議題就開始一路廣受討論。

“但若以一到四級分為尺度,國內製造業目前在工業4.0的成熟度落點,仍只有2.22。”

「非常符合國內企業現在的實際狀況,」經常走訪各企業的呂俊德在調查結果出爐的第一時間直呼。

事實上,呂俊德觀察,同一份問卷一年前在德國進行時,結果落在2.8,亦即其整體智慧製造的水準,約領先台灣不到半個世代。

“「連德國也是要花十年『邁向』工業4.0,台灣應該清楚自己的位置後,才能決定怎麼走,」卓永財說,關鍵還是不該有一蹴可幾的心態,要一步一步做。”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也不缺先行者。參與這次調查的五六六家製造業當中,落在「3.0」以上的企業並不少,計有31家。

像台灣的航太製造一哥漢翔,林南助透露,會開始邁向智慧製造,是因為客戶都是波音、奇異航太等國際製造大廠,「生意做久了,自然會被感染。」

反觀國內許多中小型零組件廠商,林南助顯得憂心。他說,因為這些企業沒有直接面對國際客戶,感受不到智慧製造趨勢,也少了刺激動力。

還有像是研華,本身也在推動智慧製造業務,所以工業4.0程度較好。

“「關鍵還是企業領導人的觀念與意志,」研華台灣區業務副總經理林其鋒以自身的推廣經驗指出,很多企業主會反問他,「我收集那麼多資料要幹嘛?」而林其鋒總是回答:「在生產現場找黃金。」”

因為導入大數據後,生產線品質提升,廢料減少,他說,若從把現場省下來的錢拿來投資的角度,就比較容易被企業主理解。

從事混音器等電子樂器製造的科音國際,是企業領導人親自投入智慧製造的絕佳案例。本身就是熱愛組裝鋼彈模型的「科技宅男」,科音總經理邵威中在資源有限下,自己跑去巨匠電腦學寫程式和app,回來安裝在iPad內,在製程中的各個工作站擺放一台,然後利用iPad的相機鏡頭,生產數據因此全記錄。

重點是,組織從上到下充滿跟邵威中一樣對智慧生產懷抱熱情的員工。像是要在亞馬遜銷售自家品牌混音器,馬上有員工自告奮勇負責電商展售;想解決運送自動化問題,一群年輕工程師也立刻著手,結果還真的從無到有,做出一台自動運送機器人(AGV)。

先拋下工業 4.0迷思:

做得「最好」不如做得「最適」

不過,就如呂俊德一再強調,調查進行的目的並非要比較誰做得比較好,而是藉此了解自己的狀況。

“「並不是所有公司都要做到4.0,每家公司都有屬於自己智慧製造的『甜蜜點』,」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葉哲良說,就像導入ERP,每個產業、每家企業導入的模組都不同,「做得不夠,很危險;投資過多,很痛苦。」”

「投資下去,五年會賺得回來最重要,」以先進製造的官方代表身分,經常在第一線走訪企業的葉哲良務實地說。

他舉例,通常到一家企業時,會請對方分解自家的製造程序。節點多的,生產週期和品質都有進步空間;而節點少,乃至人均營收不到一百萬元、獲利率不到五%的企業,「這樣的企業或許能做到工業2.8就夠了。」

事實上,從調查結果來看,確實發現不同規模、地區、產業,及營運型態,在工業4.0的成熟程度也不一。

整體而言,員工人數200人以上的企業,比小規模者成熟;而座落北部業者,也比中、南部要高。營運型態方面,自有品牌業者的智慧應用程度最高,再來是委託設計(ODM)與代工製造(OEM)廠商,而零組件業者則顯得相對還在起步當中。

產業比較方面,在本次調查所區分的四大產業中,智慧製造程度最高的當屬資訊電子業,有將近2.5的水平;其次是機械業,剛好介於2.0到2.5中間。

林其鋒認為,就像工業電腦一樣,台灣許多工具機業者都有客戶在投入智慧製造,既然與業務相關,那麼自家的程度至少也不能太差。

上銀就是典型例子。在卓永財帶領下,來到上銀位於台中精密機械園區的線性滑軌示範生產車間,雖然還有兩、三位操作員穿梭其間巡視,但數十台數值控制工具機(CNC)機台旁,原本所需的操作員,現在都各由一台機器手臂取代。

「因為我們是機台、機器手臂都自己開發,所以這裡是一邊收集生產數據,一邊測試,」卓永財透露,再過兩年來看,這裡絕對又會變得不一樣。

至於醫藥及化工和傳統製造業,呂俊德觀察,前者因為製程涉及許多配方調配,因此智慧化進程本就稍慢,而傳統製造則因範圍很廣,存在不小行業落差,「現在還有那種小型加工廠以手工為主,連機器設備都用得很少,」呂俊德說。

對照台積電能夠成就「地表最接近工業4.0的企業」,來自持續投資,不斷運用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兩大技術,深耕資料挖礦和決策分析,將晶圓製造每一個環節複雜的實際問題,都架構成數學模式,建立可以隨時空環境轉換的決策分析模式,優化決策,提升經營效益。

台灣甜蜜點:
工業 3.5是最佳混合策略

“「但是台灣企業九成以上都是中小企業,沒有像台積電一樣的資源,也無法打掉重練,而是必須『穿著西裝改西裝』,在現有的資源和基礎上,找出一條務實可行的路,」簡禎富用他新書最重要的觀點指出,「這條路,就是介於工業3.0與4.0之間的工業3.5。」”

他接著補充,工業3.5,就是目前工業3.0和未來工業4.0之間的混合策略,先發展能善用智慧製造系統的人才和能力,在工業3.0 既有的製造系統環境下,把握目前產業結構轉換的空檔,達成或局部達到工業4.0 三大願景:大數據分析、價值鏈整合和彈性決策能力。

他強調,這些都是台灣企業現在就應該在公司內部推動,而且可以在既有基礎上提升的競爭力。

其實,從本次調查各題項的結果來看,可以感受到台灣僅少數企業才需要把工業4.0「做好、做滿」。

資料來源: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664

Share
0

相關新聞

2019-02-19

打通任督二脈 智慧製造就在眼前


瞭解更多
2019-02-19

引領智慧聯接新技術 擁抱智慧製造新時代


瞭解更多
2019-02-19

智慧製造新物種:台灣製造業轉型,需要哪種斜槓人才?


瞭解更多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為配合智慧機械產業政策,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自107年起推動「智慧機械海外推廣計畫」,透過在目標市場之國際專業展辦理整合行銷活動、媒合潛在客戶,向國際買主展現臺灣智慧機械整體解決方案及差異化競爭實力,以提升我國產業國際形象,協助廠商爭取海外商機。

Contact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台北市11012基隆路一段333號5-7樓
電話 |+886 (2) 2725-5200
傳真 |+886 (2) 2757-6443
Email |twmt.taiwanmachinetools@gmail.com

Userful links

首頁
廠商資訊
影音
聯絡我們

Overseas Offices

© 2019 Taiwan Smart Machinery | Taiwan Smart Machinery. All Rights Reserved. Muffin group
  • No translation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In order to give you a better service and experience the site uses cookies. By continuing to use our site, we assume that you consent to receive cookies on
Taiwan Smart Machinery website and accept our use of revised Terms of Service & Private Policy. Accept Read More
Privacy & Cookies Policy